到“十二五”末,北京食品应急反应毒物数据库纳入鉴定的物质将由目前的800多种增至1600种。如遇突发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依据数据库信息,将可快速找到解决和处置的有效方案。
这是记者从6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京台科技论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专业论坛上获悉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在论坛上介绍,北京市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对突然事件中涉及北京的不安全食品开展快速分析测试,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在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台湾食品被塑化剂污染事件等近200起食品突发事件中,北京市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他强调,奥运期间,北京建立了食品应急反应毒物数据库,收录了各种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化学分子式、事件的案例、中毒症状、救治药物等技术资料,对人为恶意污染事件中的未知毒物开展分析、鉴别。目前,纳入鉴定的物质有约800种。到“十二五”末,鉴定物质将达到1600种。
同时,北京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数据库纳入鉴定的物质已达近千种,包括瘦肉精、牛肉膏和塑化剂等。到“十二五”末,数据库纳入鉴定的物质将达到3000种左右。
路勇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还将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持,建立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追、伪劣食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
据悉,北京市食品办每天监控全球110余家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媒体和网站,其中国内60余家,国外50余家。对各个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警示或者是食品召回等信息都会进行密切的关注。同时,每年监测10万个向阳,并将监测结果作为开展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