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占整个上海约1/10面积,大部分是农村地区。在上海大力推进医改之际,青浦也在探索着自己的农村医改新模式。
青浦区卫生局局长徐春余告诉东方网记者,上海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经常存在。对此,在2010年上海提出“家庭医生”这个概念之前,青浦全区10家卫生服务中心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户籍制医生”责任制。
户籍制医生“上门就诊”
户籍制医生,就是街镇社区卫生中心参加团队服务的全科医生分别对口不同的村(居),向村民公开手机电话号码,村民有需求可以随时拨打户籍医生电话,请医生及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不仅如此,户籍医生对慢性病人、社区残疾人、精神障碍人群、及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测量血压、听心肺、医疗咨询、康复教育、送药等上门随访服务。
徐春余说,户籍制医生实行以来,极大方便了社区有医疗需求的患者。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青浦区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回访服务对象,来对户籍制医生进行打分,以此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全区同步推广“家庭医生”
在徐春余看来,当年户籍制医生运行的模式,和如今家庭医生可谓“一脉相承”。因此,凭借着前三年“户籍制医生”的成果,青浦区在这两年成功向“家庭医生”责任制过渡。如今,除金泽镇被列为上海市家庭医生试点区域外,全区几乎同步在推广家庭医生。“目前已覆盖至户籍人口的71.3%。”
然而在推广家庭医生之初,青浦区也遇到过难题。对于农村人来说,穿白大褂的医生上门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因此,有些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有些团队医生还将工作服的颜色由白色改为了蓝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医生要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且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许多医生担心自己的隐私会曝光。对此,青浦区为他们配备工作手机,有些较远的郊区医生还配备统一车辆,来卸下他们的思想负担,
首创“10101010”电话呼叫平台
“让医生走进家庭,让家庭拥有医生”,在徐春余看来,这是家庭医生责任制对传统医生概念的冲击,也是人们改变对医生看法的转折点。目前,青浦区家庭医生主要服务对象为重点慢性病人群、弱势人群以及利用人群。前两者正如字面意思,而所谓利用人群,徐春余解释道,就是那些平日里可能并不需要医生,只是在患病时需要咨询的健康人群。
因担心老年人记不住长长的电话号码,青浦区还首创了“10101010”服务热线,拨打这个“总机”后,可人工转接到指定的家庭医生,若那个医生出诊,“总台”还会根据患者居住的区域,灵活调配人员。
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结盟”
徐春余告诉东方网记者,青浦区所有二级医院都和上海三级医院进行“结盟”,“中医医院加盟了龙华医院,朱家角人民医院加盟了仁济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加盟中山医院”。“结盟”后,不仅患者可以实现双向转诊,二级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吸收“外来资源”,提升医务人员管理水平。
尽管在医改推进中做得有声有色,但徐春余坦言仍有不足,如乡村医生的青黄不接、社区医院医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未来,青浦区将有序改进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医改的实质,就是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看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