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其霞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其最近诊治的一个病例。两个月前,家住重庆渝中区的11岁男孩明明(化名)因为患了感冒而鼻塞,晚上老是睡不好,白天上课时无精打采,听课时也忍不住打瞌睡。成绩一直不错明明开始着急,深怕晚上睡不好影响学习成绩,这却导致他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紧张,常常会看着手表算着自己还能睡多少个小时,“我想快点睡着,但是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还没睡着,就开始着急,想着又要少睡几十分钟了,可是越着急,越想快点睡,越是睡不着……”孩子这样告诉医生。
家人也注意到,原本活泼开朗的明明出现了为小事大发脾气、没人时一个人大哭、不顺心时表现倔强等状况,经梅其霞教授诊断称,明明是因为担心睡不好影响到成绩,从而发生了焦虑,青少年又特别容易由于焦虑、忧郁、紧张等负面情绪导致睡眠问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青少年以学生群体居多,他们的睡眠问题跟学习压力、父母期望、睡眠环境、青春期问题等都有关联,而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压力。”梅其霞教授告诉记者,来该院心理科就诊的小孩中有20%是因情绪问题,而其中50%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还有些孩子的压力来自家长,我在门诊中发现,焦虑的孩子普遍有一个对其期望很高的家长。” 梅其霞教授说, “我们除了对孩子进行治疗,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沟通,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放松,而不是施加压力。孩子失去好的睡眠,最终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梅其霞介绍,很多小孩睡觉前会学习或看书,精神绷得很紧,不可能一上床就松弛下来。家长可以让孩子睡觉前做些伸腰或踢腿等放松性的伸展性动作,让孩子的血液从大脑流到身体里,帮助大脑放松,还可以吃如牛奶、香蕉和枣子等安神的食物。孩子上床睡觉后,全家人应该尽量不发出嘈杂的声音,给孩子营造一个利于睡眠的环境。
梅其霞教授说,孩子不同阶段要求的睡眠时间不同。幼儿每天的总睡眠时间要达到12至14小时;学龄前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要达到11至12小时;学龄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要达到9至11小时;青少年(13~20岁)每天夜间睡眠时间要保证9至10小时。但因个体差异波动范围在2小时内都属正常,主要看小孩第二天是否精神饱满。
“健康的睡眠可以强有力地调整青少年儿童的情绪、表现、行为以及个性,应成为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健康睡眠的知识应成为现代父母最应该了解的知识。”梅教授特别提醒道,睡眠不足对孩子身心发育将造成三大影响:晚上22:00—01:00点是生长激素分泌最高峰,错过这个时候入睡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长不高;长期晚睡会造成小孩乏力、嗜睡、抵抗力下降等,影响孩子各项身体功能;睡眠不足还将导致大脑功能恢复不好,会使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情绪控制能力差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