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防标识覆盖居第一 折射政府应急管理水平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李洪忠 周 琳 谢 静 林 培  发布时间:2012-03-27  查看次数:812

   3月21日,淮安市淮阴区退休干部高从礼在南京新街口购物时发现,新百、中央、莱迪等商场地下建筑入口处都有“橙色牌子”,即“民防工程·应急掩蔽场所”标识。“同我们淮阴的一模一样”,他欣喜地告诉记者。

    目前,遍布全省的各类民防标识牌已近4万块,包括人员掩蔽民防工程、民防疏散场所和民防应急避难场3类。江苏,已成为全国民防标识覆盖“第一省”。

    “民防标识的多少,不仅仅是竖几个牌子的问题。它像一面镜子,折射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映现城市的文明品位和人文形象。”省民防局局长苏振远深有感触地说。

    民防工程为何要标识?我省民防工程数量居全国之首。按战时功能,分为指挥通信、医疗救护、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和其他配套等5类。其中,“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大量非涉密工程,如自建或参建的疏散基地、应急避难场所、地下商场和车库、防空林等,长期无标注,“养在深闺人不识”。

    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一旦遭到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即便站在掩蔽防护工程入口,也许还是不知往哪去、往哪躲。而民防标识,无疑是生命安全的“向导”——我省民防部门敏锐抓住关乎民生的“致命细节”,在全国率先推进民防标识公众化、标准化,通过视觉识别和宣传认知,让群众谙熟逃生避难的场所,时刻绷紧防患于未然这根弦。

    我国第一部《民防学》专著作者、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主任商则连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早在1992年就加入国际民防组织,而民防工程标注是世界通行规则,我国相对滞后。在多年不打仗的和平环境下,江苏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防意识,也有利于化解遭遇重大灾难的集体恐慌心理。

    如今,全省民防标识5年全覆盖的目标正在加速推进。南京市城区基本实现标识全覆盖,全省其他城市覆盖率平均超过五成。镇江市因民防标识醒目规范,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考核中被“意外”加分。苏州、扬州、淮安还尝试在旅游景区、地下商贸区标注疏散标识,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

    近4万块民防标识牌的“落地”,只是打开民防与民生融合的一扇窗口,要想让这些标识长驻人心“不褪色”,必须找到民防融入城市管理的载体——省民防部门通过推进民防工作进社区,让“民防标识”最终变成群众的“民防意识”。

    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兴卫村社区,曾是2010年“7·28”爆燃事故的重灾区。对于民防工作进社区,他们有着更强烈的期盼。记者在该社区民防工作站看到,民防多媒体警报显示屏、民防应急柜、民防图书角、民防志愿者台账等一应俱全。“社区每次搞活动,通常要发毛巾或香皂‘刺激刺激’。惟有每年两次的民防自救互救演练,小区的大人孩子一呼百应,争相参与。”社区书记王琴介绍说。

    对于广大市民对民防工作的认同感和响应度,南京市民防局局长贾德裕直喊“意外”——在去年“南京万人评机关”活动中,该局负责标识标注和民防进社区工作的两个职能处,经各界无记名投票,分获全市“标兵处室”和“先进处室”称号。

    “这是民防服务民众形成的口碑效应,也是群众需要民防的有力佐证。”苏振远对此评价说。目前,全省民防进社区数量已达1500个;年底,南京、徐州将实现进社区全覆盖,其他11个市平均覆盖率将达六成,并且要做成“进得去、留得住、看得见、用得上”的民心工程。

    “江苏在全国首提民防工作进社区,其创新的意义在于:拓展了‘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职能,促进了民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给群众提供了千金难买、遇事不慌的安全感。就说那4万块民防标识牌吧,也是展示人文江苏最生动的音符!”解放军理工大学人防系副教授徐迎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