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加强慢病防控,可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让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升转降的“拐点”早点到来。
未来20年,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将增长2倍—3倍
“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逐年递增的医疗费用,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指出,其中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俗称“三高”)、吸烟、肥胖等已经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王拥军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出现了由升转降的“拐点”。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预计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还将增长2倍—3倍。
王拥军提出,即使现在采取干预措施,也要到202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才会出现“拐点”,并逐步下降。如何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拐点”早日到来,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慢病防控领域的重大课题。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是典型的慢病,既有急性期治疗的任务,又有长期慢病防控的任务。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高胆固醇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祸首”,却被广大公众忽视
“经过我国政府部门及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三高 中的高血压和高血糖防控得到了很大进展,但高血脂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仍然很低。”北大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指出,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危险因素之一,虽然长期以来,控制胆固醇广泛被医疗工作者所关注,但却被广大公众所忽视。
“目前,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不正常人数正不断攀升,以北京为例,1984年—1999年,冠心病死亡人数的增加,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增高。”霍勇强调,要重视高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一旦发现胆固醇偏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王拥军认为,关键要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改变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断率低以及规范治疗率低。
认知脱节,化验单显示“正常值”后就自行停药,治疗效果打折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王拥军介绍说,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低了20%;我国高血压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到美国的一半。
此外,王拥军认为,我国患者在疾病的规范诊疗方面出现认知脱节现象,会延误及时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时机。目前临床治疗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未能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全国很多地区,当胆固醇水平降到化验单上的“正常值”之后,患者就不能继续享受医保报销了,很多患者就会因此停药。但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为此,霍勇呼吁国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方面,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医保政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