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晨报记者兵分多路,体验真实的医院故事:我们走近男护士,体会上海649名男护士其中2位的工作。我们走入产房,跟随助产士的脚步迎接龙宝宝。我们走上救护车,体验救护员的艰辛工作。我们守候在急诊室,聆听急诊室医生连续工作38小时的心声。我们还走到社区,感受家庭医生的辛劳……
在采访和体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医生,病人的心里,还有着这样的疑问:医患关系怎么了?何以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对立,越来越尖锐?一位老专家曾一声叹息:“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疾病才是两者共同的敌人。为什么现在医患双方总是难于沟通?”对此,众多医疗学者,医院院长共同把脉:应该从医疗体制、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环节“拯救”医患关系。与此同时,医生应该学会沟通技巧,病人则要降低看病期望值。医疗改革是改善关系关键
不少医疗管理专家认为,单靠“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冲突。降至冰点的医患关系有着复杂的现实因素,也有着纵横交错的经济原因。
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马进透露,药价虚高、设备昂贵、报销比例低、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力量薄弱、公立医院定价不合理、医务人员报酬不高等等都是问题。“现在医院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运作,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补贴明显不足,但经营效益又是医院重要的考核指标,造成了个别医生趋利及过度医疗。”
医患都可从自我开始改变
医生、患者都可以从微小的自我行为改变开始,向理解对方“更靠近一步”。
“目前我们的医护人员缺什么?可能不缺药物,技术也不差,我们缺的是语言方面的良好沟通。”瑞金医院副院长姜昌斌坦言,长久以来,医疗界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但瘸了人文这条腿。在繁忙的工作中,很多医生的眼睛更多的是看到病,而不是人,“特别是年轻的医生,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把这些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给患者”。
而患者应更多一点理解医生的繁忙、艰辛,把医生当“人”而不是当“神”看,更重要的是理解医术的局限,理解“医学有度”,医患关系就不至于那么紧张。姜昌斌透露,现在很多病人看病前都会在网上搜索,一知半解地来到医院,对医院的期望值特别高,都希望在自己身上出现奇迹,事实上,这是很难的。
在破解医患关系这条链上,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法律。医患关系紧张,法律环节也有缺失。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建立调解医患矛盾的仲裁机构,还需要健全法律干预来解决医患矛盾。上海采取人民调解的方式破解医改难题是一条可行之路,关键还要对接到位。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
配个助理让医患有更多交流
很多人把医患沟通混同于出现医患纠纷后出现的沟通,其实真正的医患沟通,我认为从患者迈进医院开始,到离开医院的最后一步结束,医患沟通贯穿于全局。
我们希望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导流清晰,适当增派人员进行导医服务。患者到医院接触的第一个人一定不是医生,而是咨询台、挂号人员、分诊台的护士,经过这一系列人员后才真正接触到医生。假设,这些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恶劣,那么患者看到医生时多多少少是会有些怨气的,假如这位医生态度生硬,对患者提出的“小儿科问题”爱搭不理,那就可能使矛盾升级。
门口排队的患者那么多,可能对最先就诊的患者还能耐心解答,如果到了中午12点,外面还有10来个患者在排队,我想,还能耐心解释的要不就是下午没卡着点的工作安排,要不实在就是个模范医生。但长时间下去,相当于疲劳驾驶,最终会磨掉医生的好态度和减少诊疗的准确性。我认为可以考虑给医生配助理,让医生从电脑、文字输入、开化验单等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留下宝贵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
同时,在医疗纠纷中,能否有第三方的、值得信赖的仲裁机构来核准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下的医疗事故仲裁机制,才能最终赢得医患双方的尊重和信任。
(于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自开通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后,她每天与网友分享医院的趣事、生活中的囧事,凭借其风趣的语言使粉丝数飙升,目前已拥有微博粉丝超过8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