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阉割:性暴力者的罪与罚

来源:北青网  作者:秦勉  发布时间:2012-06-12  查看次数:431

  虽然化学阉割看起来触目惊心,但它不会切除任何器官组织,而是通过药物降低男性的性冲动。但这一举措是否就能有效抑制犯罪率呢?

  5月23日,韩国法务部对一名曾数次强奸女童的罪犯进行了化学阉割(又称药物去势),这是韩国自去年7月施行相关法规以来的首例化学阉割,也是亚洲国家首次使用该刑法。

  虽然化学阉割看起来触目惊心,但它不会切除任何器官组织,因此在正式法案中被“防止性冲动药物治疗”代替。韩国官方表示,该案犯在首次接受药物注射后,会每三个月重复注射一次,使用的药物名为“亮丙瑞林”,是一种抗雄激素药物。

  ■法律手段,也是治病利器

  一般情况下,雄激素是男性性冲动的动力,传导至肾脏,最后由性器官完成性行为。男性绝大部分雄激素由睾丸合成,分泌过程中受到脑垂体的调节。“亮丙瑞林就是通过抑制脑垂体释放雄激素,达到控制性冲动甚至抑制勃起的能力。它在我国的常用名为‘抑那通’。”广安门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亚强介绍。

  事实上,抑那通这类抗雄激素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一些“欺骗性”。在脑垂体调节雄激素过程中,药物发送信号使大脑认为体内雄激素水平已经足够,就会阻止身体制造更多雄激素。长期用药,能使雄激素降低到青春期前甚至物理阉割的程度。

  将此类药物用于强奸惯犯,是基于这样的理论:雄激素增加,会使男性更具侵犯性,屡教不改的案犯体内雄激素含量往往超出正常值。

  过高的雄激素不仅与性犯罪有一定关系,也是前列腺癌的可能诱因之一。目前,抗雄性药如抑那通主要的医学用途就是治疗前列腺癌。

  ■难以确定的副作用

  无论是预防性犯罪还是治疗前列腺癌,抑那通这类的抗雄激素药都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张亚强告诉记者,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男性体内也含有雌激素,只是数量与女性不同。当药物使男性体内雄激素数量降低到去势水平,一般为50毫克以下,此时雌激素会相对表现出来,开始发挥作用,使得男性出现女性化特征,比如乳房肿胀疼痛并变大。当然,已经形成的男性基本性征不会因为药物而消失。

  此外,雄激素除了有调节第二性征的作用,还有其他重要生理机能,比如增加肌肉量,减少脂肪积贮。一旦长期使用抗雄激素,就会引发体脂肪含量升高、肌肉减少、体毛减少、体重增加等状况,甚至结石、骨质疏松等更严重的副作用。

  还有专家认为,长期使用抗雄激素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抑郁症或心理扭曲,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真的能预防性犯罪?

  作为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抑那通已经被证实有效。那么,它对预防性犯罪是否有效呢?尽管韩国刚刚采用这一手段,尚不确定效果,美国的一些州和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却已有长期应用。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性障碍诊所柏林博士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接受“化学阉割”的629名性犯罪者再次犯罪的比率仅为8%。而同时期,未结束化学阉割的性犯罪者的再犯比率为20%,在加利福尼亚州更是高达27.3%。

  这样的数字似乎表明此项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性犯罪,不过事实上效果可能没有这么理想。张亚强介绍,在接受抑那通等抗雄性激素注射的同时,如果当事人选择补充雄激素,比如口服或注射十一酸睾酮等,可以弥补化学阉割带来的性欲降低,使自身雄性激素水平接近或恢复原有水平。

  同时,即使通过化学阉割能够使雄性激素保持在极低水平,也未必能够减少性暴力者的犯罪几率。中国性学会理事长朱琪表示,性犯罪是由综合因素产生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雄性激素过高。在他看来,化学阉割的方法只强调了性犯罪生物学的一面,即只考虑了雄性激素过高带来强烈性冲动这一点,而忽视了性犯罪的社会学原因,即犯罪者的思想意识、社会化水平等。过于迷信生物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比如在艾滋病的治疗上,过于依赖疫苗的研制,对控制感染源的普及不够,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对性犯罪者也是如此,化学阉割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才能起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