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政府投资35亿元兴建。实行全科门诊费用包干,这里的医生没有动力变着法子给病人开贵药,或者让病人重复做某种检查——因为基本门诊诊疗费和药费都包含在130元中。
所有病人预约后到医院就诊,统一缴纳130元诊疗费后,由来自香港的全科医生提供诊疗服务,了解病情后再转往各专科门诊具体就诊;在7天之内,患者到全科门诊看病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费和检查费,均包含在这130元的费用之中;疑难病症转往专科则需另行付费。
这是位于深圳市滨海大道旁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的诊疗模式。这家实行全科诊疗费包干的医院是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自7月1日试营业以来,接待患者刚好一个月。
这家医院由深圳市政府投资35亿元兴建,并委托香港大学运营管理。市政府期望借用该试点,为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改革树立样本。然而,也有论者担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该模式究竟能走多远?
资金的持续注入就是难题。眼下,港大深圳医院几乎所有运营经费,均来自深圳市的财政支持,与国内公立医院收入中,政府补贴仅占10%的情况截然不同。
院长邓惠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式运营后,深圳市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支持也将逐步减少,医院需要摸索出能够维持运营的收入模式。
全科门诊费用包干
“我今天来这应聘,也顺便看看医院到底怎么样。”在新开业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转了几圈后,吴丽7月17日对本报记者称。
医院接待大厅里行人寥寥,“工作人员比病人还多”。对于吴丽和众多第一次到访的市民来说,这家新医院的一切都是如此新鲜。建筑面积达36.7万平方米的香港医院,硬件设施堪与星级酒店媲美的医院,而这也是深圳目前规模最大,一次性投资最多的综合性医院。
这天上午,安国平和妻子第一次来到港大深圳医院。安国平没有找到醒目的挂号处,取而代之的是预约处。在这里,他为之前所预约的全科门诊号缴纳了130元全科门诊打包费。
港式公立医院深圳探路 收支平衡待解
现场医院咨询人员告诉本报,在7天之内,患者到全科门诊看病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费和检查费,均包含在这130元的费用之中;病人如果不需要住院或者转入专科门诊,就不必再缴纳其他费用;如一旦转入专科门诊,其收费模式就与其他医院无异。
吴丽认为,全科门诊费用打包制度,能够遏制医生过度检查和开药,为病人节省不少费用。但她同时也表示,在限定了费用的情况下,“医生肯定不会给你开好药”。
医院表示,130元的费用标准,是在综合考虑了深圳市三甲医院的收费标准后设定的。试营业期间,为保证就医质量,医院每天限量放出全科号150个,其余150个分别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骨科等专科号。
缴纳费用后,安国平进入了全科门诊室,接纳他的医生在了解病情后,给了他一些建议,并开出了药方。拿到药后,安国平一丝苦笑,那是一盒在药店售价不超过20元的松软膏。
安国平的妻子也拿了三盒用于安神的药品,熟悉这些药品的她粗略一算,价格也不超过80元。
药品采购难题
“医生最后嘱咐我暂时别来这里(看病),很多药还没有配齐。”安国平说。
记者了解到,类似安国平看病却没药的遭遇,试营业期间并非孤例。就在7月1日试营业的当天,有患者在看完全科门诊后,没能拿到医生开出的药品,最后以医院退回130元的打包费用了结。
邓惠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刚开始试营业的一两天,因无药而退费的比例达到两成。在医院配备中药后,退款比例下降到9%,但到目前为之,这个由医院设立的药房,还不能提供医生所需的所有药品。
医院方给患者的解释是,部分药品的缺乏是因为试营业期间,相关药品还没有采购到位。
熟悉医药采购模式的吴丽,却有些担心,“应该是医院想把药品进价往下压,但遇到一定阻力”。她解释到,由于医院实行130元全科门诊打包制度,采购一些基本药品时,必然会想方设法压低采购价,以此来控制成本,而这会触动中间商的利益。
记者了解到,在药品采购体系上,港大深圳医院被深圳市赋予了“厂院直销”模式试点重任,他们被深圳市选为试点,今后将建立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直销渠道,降低采购价格。
同时,港大深圳医院已经申请加入了广东省药品阳光采购网,实施了院内医用耗材自主采购制度,其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正是通过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采购。
对于该院需要使用,但未进入广东省集中采购中标目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深圳市卫生与人口计生委同意其以采购价低于省内相同产品的价格为前提,参照香港医管局最新的药品采购价格自行采购。
但这些规划中的药品采购模式,并不能解决眼下港大深圳医院部分药品缺乏的困境。港大深圳医院也在酝酿通过自主招标,绕过国内的药品经销商,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药品。
港式治理结构
深圳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表示,港大深圳医院的改革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
港大深圳医院特殊的管理结构,就是尝试。邓惠琼介绍,港大深圳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医院管理团队,院长代表董事会行使具体的管理职责,并担任医院法人。
在决定医院重大事项的董事会中,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担任董事长,深圳市政府、编办、人社、发改和财政等部门均有负责人出任董事。
监事会成员则由深圳市政府、香港大圩、医院职工以及社会人士担任,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法务官郭小明担任监事会主席。
在决策、监督、管理“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下,港大深圳医院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企业的运营模式。港大深圳医院还承诺,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团队将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经董事会审议表决通过后向公众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即便有如此之多的改革破冰之举,吴丽仍在犹豫要不要跳槽来此工作。在这里,她可能获得高薪和职业荣誉感,但也会相应承担更大压力,“这里没有编制”。
邓惠琼介绍,港大深圳医院在人员任用上打破了“编制”一说,医务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合同制管理,三年签约一次,并按照医院确定的岗位,领取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目前,医院到位医生有60名,虽有不少医生是应聘“跳槽”而来,但部门主任医师均为院方从香港“借调”,医院还必须大规模招聘医生以扩充医疗队伍。
院方计划,到明年下半年,医院将总共招聘993名医生,并最终按照病床与医务人员1:2的比例,招聘4000个员工。
收支平衡账待解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告诉记者,香港与内地模式核心区别在于,香港公立医院运营经费90%以上来自政府投入,内地公立医院则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收取费用来维持运营,给予公立医院的直接补贴只占10%,政府责任体现在建立全民保障的医保体系。
而据邓惠琼透露,到目前为止,港大深圳医院维持运营的绝大部分经费,均来自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政府不会每年都投入90%的资金,慢慢会减少投入数目。”邓惠琼说。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要求,营业5年后,深圳市政府将不再为港大深圳医院安排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补贴。
下一步,资金的可持续性成为关键。
邓表示,一个想法是,港大深圳医院将预留一部分资源,作为营利性的VIP服务来提高医院收入,以此来反哺非营利性的基本医疗服务。
江捍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相对于其他公立医院严格限定特需服务不超过10%的比例,对港大深圳医院的政策显得更为宽松,允许其营利性特需服务份额占到20%~30%,同时负担起探索医疗服务分级定价制度的任务。
但这个到目前为止只停留在想法阶段的方案,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有民众担心如此一来,港大深圳医院的公立医院属性将不复存在。
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以政府投入来保障公立医院运营,在发达地区如北上广深等城市实行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推广至全部公立医院,财政上无法承担。因此,他鼓励港大深圳医院探索出一种新模式,来融合香港和内地两种不同的基本医疗覆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