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标签制度当吸取前车之鉴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6  查看次数:624

  卫生部近日宣布,将于明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通则》要求除另行规定“豁免”的外,所有预包装食品均需强制使用营养标签,标明四大核心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营养标签不规范的食品将不得销售。这样的做法在全世界七成以上的国家已经实施多年,但在中国却整整筹划了10年才得以强制实施,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食品工业的一场革命”。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开始和国际接轨,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对于消费者的意义,看一组数据便能了然。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来中国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中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中国慢性病的发病率何以急速攀升?医学专家的答案是,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重要原因。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的作用正在于,它通过强制标注营养成分和含量,将不可见的食品营养“可视化”,从而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其能够选择为自己摄食营养所需要的食品。

  媒体报道,早在2002年,卫生部就开始着手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研究项目。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之所以迟到了十年,当缘于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的抵制和有关方面关于国情的考虑。毫无疑问,实施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会增加生产企业的成本,但从“吃饱”到“吃好”,是消费者对食品需求的必然变化,也是食品行业发展的自然路径,无论管理部门还是生产企业,当然只能顺应这一变化,对消费者逐渐升高的诉求作出积极回应。

  在食品领域,中国的消费者近几年来始终被是否安全所困扰。因此,当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即将推行,并被媒体解读为是从关注安全到关注营养的重大转变时,就很难避免一个疑问油然而生:食品安全问题尚未解决,中国消费者对生产企业的信任感还并不牢固,现在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是否超前了一点?面对这个疑问,自然可以“抓安全和抓营养不妨并举”回答,但更重要的恐怕还需要职能部门运用切实行动,向公众传递清晰的信息,那就是,安全仍然是现阶段食品领域最需要解决的议题,在这个议题上,职能部门不会存在须臾的放松。

  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的头3年,相关部门将开展以贯彻营养标签为主题的教育行动,这对不重视或者看不懂营养标签的多数消费者来说,作用不可低估。而对食品领域中的另外一些角色,即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而言,相关准备工作也许更加不可或缺。

  营养标签贴出来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明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营养标签所显示信息的真实性是前提要件。在某些食品生产企业居然可以篡改生产日期的语境中,营养含量如果来自企业的自检,肯定无法让公众信服。据专家透露,“营养标签上的含量并非由生产企业来标注,不是生产企业想标多少就标多少,而是由获得国家检验资质的机构来做。”然而鉴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前车之鉴,这种办法似乎不足以让人们完全释疑,因为原则上没有私利的机构有时候可能为了私利而寻找寻租的机会。另一种担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标注营养素会不会像当年监管部门授权“免检”一样,一些能量巨大的企业获得自行检测的资格?

  归根结底,公众对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的部分疑虑其实和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几乎同质。从关注安全到关注营养,食品行业由此开辟发展之新路,合理膳食、营养平衡的公众食品消费格局也有望建立,但让公众长期纠结的问题依然顽固地存在。这一切,诚如一位声称“我国已有一整套检验、剂量认证和管理制度”的专家所言,“当然,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可见这套制度大有改进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