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醋可检验奶茶是否含奶?

来源:大河网  作者:林培 吉凤竹 陈雨薇 李 刚  发布时间:2012-10-23  查看次数:661

  “我买的奶茶,喝起来没有一点牛奶味。”10月17日上午,家住洛阳市西工区的王女士拨打本报热线反映。时下天气渐渐转凉,暖暖的奶茶成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面对街头五花八门的奶茶,消费者饮用时,难免心中“打鼓”:这些奶茶中是否含牛奶?其占多大比例呢?

  “向奶茶中加些醋,就可知道是否含奶?!”记者搜索发现,最近网上一个鉴别奶茶中是否含牛奶的方法“迅速蹿红”,其鉴别依据就是:如果奶茶中含有牛奶,那么醋遇蛋白质就会起化学反应,生成絮状物;若奶茶中没有任何变化,那就基本不含奶。街头销售的奶茶中是否含牛奶?这种奶茶鉴别方法为何“爆红”?难道它真的靠谱吗?近日,记者通过连续实验和多方走访调查对此进行了验证。

  A

  市民:奶茶没奶味,心里直打鼓

  “感觉被戏弄了,真是窝火。”据王女士介绍,17日上午,她送女儿上学,路过中州中路一家奶茶店门口,女儿吵着要喝奶茶,拗不过女儿,便给孩子买了一杯4元钱的奶茶。奶茶店老板忙活了两三分钟,就把一杯热奶茶递了出来。“女儿尝了一口,就皱眉了,说‘一点奶味也没有’。”王女士说,女儿觉得不好喝,就把奶茶塞到她手里。王女士有些奇怪,尝了一口,结果“有一股很浓的甜味,很腻”。王女士说,奶茶没一点奶味。

  “家里订过鲜牛奶,这奶茶喝起来一点都没有牛奶的味。”王女士打起了问号。她觉得这奶茶肯定不含奶。

  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王女士再次走进奶茶店,想要找店主讨个说法。店主一口咬定奶茶里肯定含牛奶,并肯定地说:“奶茶里面不含奶,还叫什么‘奶茶’?”

  “花钱买了一肚子气。”王女士心里很不痛快,但是苦于没有证据证明奶茶不含奶,只得愤愤地离开了奶茶店。

  B

  爆料:街头奶茶其实不含奶

  奶茶没奶味,那么这些街头店铺自制奶茶究竟是否含牛奶呢?18日,记者以准备开办奶茶店为名,来到洛阳市解放路春晴路口进行暗访,这里集中了市内多家食品化工店。

  在一家专卖奶茶配料的直营店里,店员介绍称,奶茶粉是街头制作奶茶的主要原料,其有椰果、原味、草莓等10余种口味,每袋奶茶粉售价12元,但需搭配奶精、炼乳等原料,才能制作出奶茶。

  还有一种“三合一”的奶茶粉,里面包含有奶茶粉、奶精等原料,“买回去拿开水一冲就完事儿”。该店员极力向记者推荐使用这种“三合一”包装的奶茶粉,称制作起来不费事儿,“一袋怎么着也能冲个三四十杯吧”。

  “街头奶茶店中的奶茶都是用奶茶粉制作的吗?”记者问。营业员反问:“要不然怎么做奶茶?”而记者仔细浏览奶茶粉原料发现,根本找不到牛奶成分。

  调查中,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街头奶茶中不含牛奶,早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业内人士常华(化名)曾在某连锁奶茶店做过兼职。据她介绍,不少街头店铺的奶茶都是用奶茶粉冲泡出来的,“有些店里的奶茶则是用奶精和果味粉配出来的。现在街头小店铺制作奶茶基本用的都是奶茶粉和奶精,但是质量有好有坏,价钱也不一样”。不过,小常也坦言:在一些大型的连锁奶茶店中,奶茶制作过程较为规范,确实是使用鲜奶做原料。

  C

  网曝:奶茶是否含奶可鉴别,记者实验求证

  事实上,对于街头所售奶茶到底含不含牛奶的质疑由来已久。与王女士遭遇类似,一般市民都因无法鉴别奶茶到底是否含奶而忍气吞声。

  记者搜索发现,最近,一个鉴别奶茶中是否含有奶的方法迅速蹿红,引起众多网友的极大兴趣。

  该方法是,在奶茶中加入适量食醋,醋遇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絮状物;如果奶茶没有变化,那就基本不含牛奶。

  这个方法靠谱吗?以下为记者亲身实验:

  实验时间:10月18日

  实验奶茶:

  A。市区某奶茶店购买的中杯原味奶茶,3元一杯,颜色偏白

  B。娃哈哈呦呦奶茶,4元一瓶,淡咖啡色

  实验过程:

  16:50,记者分别将两种奶茶倒入透明玻璃杯中,以普通奶茶瓶盖为量器,每种奶茶中分别倒入一瓶盖陈醋,并轻轻搅拌。加入陈醋后,娃哈哈呦呦奶茶很快出现了絮状物,而街头店铺所售原味奶茶却没有出现变化。

  17:10左右,记者再次观察加过陈醋的奶茶发现,娃哈哈呦呦奶茶杯中从上到下布满了絮状物,体积较大,十分黏稠,搅动时有明显的触感;而街头店铺所售原味奶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在表面有少量不太明显的絮状物。

  为了对比,记者又将一盒蒙牛纯牛奶倒入另外一个玻璃杯中,同样向牛奶中加入一瓶盖陈醋。这时,记者发现,纯牛奶中刚加入陈醋,就迅速出现了咖啡色絮状物。几分钟后,这些絮状物又变成了一个个咖啡色凝结颗粒,有麦粒大小,悬浮在白色的牛奶中,不过始终没有出现分层。

  实验结果:娃哈哈呦呦奶茶变化明显,凝结絮状物后液体所占比例较小;而奶茶店中购买的原味奶茶产生的絮状物最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D

  走访:街头制杯奶茶,两三分钟即可

  实验表明,街头店铺所售奶茶“几乎没有变化”,那么其又是如何制作的呢?18日上午,记者在洛阳师范学院附近商业步行街走访发现,街头售卖各式奶茶店铺多达五六家,这还不算兼卖奶茶的豆浆店、咖啡屋。记者粗略估计,该街有10余家经营奶茶的店铺,在这些店铺中,并未看到放置有鲜牛奶或者奶粉的迹象。

  “要一杯椰汁奶,打包带走!”一家奶茶店前围着几个女生,争着报出自己选好的奶茶饮品。奶茶店广告牌上宣传的饮品,有原味奶茶、双皮奶等10多个品种,在店员身后的柜子上摆满了诸如椰汁、苹果、哈密瓜等各种口味的奶茶原料。两个店员忙得不可开交,一个店员麻利地拿起一个崭新的塑料杯,从一个贴有奶茶标签的不锈钢圆桶里挤出一种乳白色液体,随后又分别从不同颜色的塑料桶中舀出一些粉状物,最后在塑料杯里倒上热水,加上塑料薄膜盖,上下摇匀。两三分钟后,6元一杯的椰汁奶茶就做了出来。

  E

  专家:这个方法基本可行

  网上流传的鉴定奶茶是否含奶的方法是否可信?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洛阳师范学院化学系的刘丰博士。刘丰认为,该实验“基本可行”。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易军鹏副教授也称,牛奶中含有蛋白质,醋酸会破坏蛋白质本身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产生絮凝。实验中的牛奶出现絮状物,其实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被醋酸破坏,原来的链状结构变得更加松散,因此肉眼看上去像是“絮状物悬浮在杯中”。

  据介绍,奶茶本身的pH值在6到7之间,加入醋之后,pH值发生变化。当pH值低于4的时候,蛋白质就会出现絮凝。

  “若反应时间过长,絮状物会消失。”易军鹏说,在一定情况下,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会恢复原状。此外,醋并非只与蛋白质发生反应,也有可能与奶茶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产生絮状物。因此,“用食醋鉴定奶茶中是否含奶,只是基本可行,并不能完全保证奶茶中含奶”。

  “作为一个生活小常识,网上流传的方法很有参考价值。”洛阳市工商局老城工商分局消保科科长姚拴龙说,这种方法“有道理有科学依据”,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法定依据。

  洛阳市工商局消保科科长王红霞也认为,这种方法不能作为法定依据。“工商质检部门有专业试剂,能检验出奶茶是否含蛋白质,但是对于网上流传的检验方法,工作人员不能保证其可靠性。”王红霞说。(大河报见习记者曹杰实习生陈龙文图)

“猪肉铅超标”事件反思:不同媒体缺少良性互动 2012年10月18日 15:3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0  “猪肉铅超标”:喧闹之后冷思考

  “南京猪肉铅超标”事件终以“作者道歉”、“政府澄清”而尘埃落定。但回首这一事件“杂志发表—微博发力—媒体发酵”的传播路线,有一个教训是深刻的,即由于学术媒体与自媒体、传统媒体之间缺少“防火墙”,使原本纯学术问题日益网络化、复杂化,众声喧哗,加重了“还原真相”的社会成本。

  那么,如何在不同媒体间筑起良性互动的“防火墙”,让学术的归学术、微博的归微博,共同传递正能量?

  反思一:要尊重学术媒体的严肃性,承认其与自媒体、传统媒体的专业化差异 

  昨天,当得知3位论文作者“道歉”后,沈阳农业大学《养猪》杂志主编张永泰教授表示“不理解”。他对本报记者说,如果论文有问题,刊登论文的杂志和终审把关的我,都应该有问题、作检讨,可至今没人来找。

  “作为专业杂志,社会上应该相信我们的学术判断能力。”这位沈阳农业大学原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对本报记者说,我至今不认识3位作者,论文是自然来稿。抽取的13份样本并不少,国家从没有对检测猪肉重金属含量做过样本量的规定。你不同意,可以写文章争论嘛!杂志,就是争鸣的园地。

  关键是,论文并没说南京市场所有猪肉铅超标38.46%,而是说样本和部分猪肉的铅超标38.46%——姑且不论参照标准合不合适,首先该问是谁发布“南京市场猪肉铅超标38.46%的”?是微博!让博主检讨才对!

  “为什么不追究博主的责任?”张永泰不依不饶地指出,博主或许是“标题党”,故意吸引人眼球;或者不懂农业,理解偏离。隔行如隔山,专业杂志主要是办给专业人士看的,你“环保董良杰”看不懂,才正常,看懂了反而不正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任发政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专业杂志与受众面广泛的自媒体、传统媒体显著不同的是,对阅读者有专业要求,而且注重学术观点的交流和争鸣。因此,不能将学术媒体与自媒体、传统媒体等量齐观,混为一谈。只有形成尊重科学的共识,“圈内”“圈外”才能谈到一起。

  反思二:自媒体、传统媒体要如实传播学术观点,学术观点也要经得起媒体质疑

  “今后写论文,不仅要过发表关,还要过网络媒体的质疑关。”痛定思痛,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周岩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研究生吴萍告诉记者,以前写论文仅仅是为了发表,完成任务。“从没想过我的论文同社会生活、百姓感受有什么关系。”现在懂了,学术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网友把我们1年前发表的论文找出来“挑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心。今后,每写一句话、每算一个数字,都要小心再小心,不让自己的疏忽大意伤了百姓的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也是大学校刊编辑,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养猪》杂志,还是大学校刊,只要是公开出版物,都应该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和质疑。但这个质疑有一个前置条件,必须将原学术观点全程、全息、全景式呈现,不能按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转换式描述,一旦非专业表达,就会使原学术信息失真——“南京猪肉铅超标”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就有这样的影子。

  他认为,自媒体、传统媒体传播学术观点时,要紧扣原文,全面严谨,不能脱离原来学术基础,切忌断章取义、歪曲观点和事实。如果遇到恶意中伤式的传播,受害者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人欣喜的是,事件双方都表现出理性自律的态度。继3位论文作者公开更正和致歉后,微博博主“环保董良杰”昨天早上也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对此也有失察之责,特此致歉。”想必,他的25万粉丝都看到了这句话。

  反思三:责任意识,应是各媒体之间无形的“防火墙”

  传媒学者、南京大学陈堂发教授对“南京猪肉铅超标”事件的传播关系做了分析。他认为,学术媒体与自媒体、传统媒体之间不该是铜墙铁壁,而应是可以相互穿越的“责任之墙”,看似无,实为有。

  他说,学术媒体所呈现的学术研究成果、观点,往往具有探索性、争议性,而自媒体、传统媒体强调传播信息的新颖性、确定性。当涉及特定主体商业利益、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等话题时,自媒体、传统媒体对学术媒体观点应持足够谨慎的态度,尊重学术复杂性第一,满足公众需要第二。

  昨晚9时,记者将陈堂发教授的观点通过微博转告“环保董良杰”。稍后,他连发记者3条私信,除表示认同外,还做了补充。他写道,除了自觉和责任意识,科普,也是消弭媒体与媒体、媒体与大众隔膜的妙药。学术和大众的界限越小越好,美国科普工作就要求缩小这个界限。他希望民间组织在学术开放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已经收场的“南京猪肉铅超标”事件,如果能继续引发人们对科学、责任、生命、健康、环境的持续反思,也算一场意外收获吧?关键是,心与心之间不能有“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