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差 入睡难 每月病患万人 学生占了两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文杰  发布时间:2012-11-08  查看次数:474

  南都讯精神卫生法日前正式通过,该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近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全市心理疾病的门诊量火爆,如全市每月心理门诊病患万余人,每年增长10%左右,其中青少年患者约占总人数的两成。在这么高的门诊量下同时面临着不少尴尬,全市没有一条心理热线,心理医生紧缺等。

  全市仅5医院开设心理科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山所有医疗机构中,开设心理科的有五个医院,包括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和小榄人民医院。全市每月心理门诊病患万余人,每年增长10%左右。据了解,中山第三人民医院平均每月的门诊量为8000人次左右,近年来每年增长比例为10%左右。在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就诊心理患者,平均每天100人左右,而周末不开诊,算下来一个月也有2000多人次的门诊量,其中青少年约占两成。“我们以前只是两间诊室,现在增加到四间了,门诊量每年增加10%-20%”,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主任李真说。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科副主任冯冬梅介绍,该院心理健康科去年平均每月的门诊量为4000人次左右。今年到目前的统计,平均每月4400人次,今年平均每月门诊量比去年增加近10%,“我们科每年门诊量都是呈上升的趋势”。据透露,该院自1994年开设心理科门诊以来,目前在册患者为27981人。

  中山市中医院保健科心理医生叶沐镕介绍说,该院成立心理科已经有五年时间了,每年门诊量都是呈上升的趋势。五年前刚成立心理科时,每个月平均只有三五百的门诊量,以后每年都不断增加,年增长比例在40%左右。去年平均每月的门诊量在1500人次左右,今年从目前的统计来看,每月平均量为2000人次左右。“当然,这与我们医院本身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有关,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度提高也有很大的关系”。

  心理医生不到100人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山目前大概有心理医生100名以内。其中,第三人民医院有70多位,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均只有几位心理医生,而博爱医院女性心理门诊的心理医生只有一名。小榄人民医院每周的心理门诊只开半天,医生也不多。

  由于医生资源的紧缺,与其他科室不同,除小榄人民医院外,中山各医院心理科的各个医生基本上都是周一到周五全天开诊的,不像其他科室那样,有的科室可以轮着开。中山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科副主任冯冬梅坦言,该科6个科室,都是全天开放的,每个医生都很忙。“除了周一到周五,我周六固定都要开诊的”,中山市中医院保健科心理医生叶沐镕如是说。冯冬梅分析,中山目前有312万人口,按照心理疾病5%-6%的发病率,中山大概有15万-18万人次的患者。若按目前中山心理方面的医疗资源,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3医院专设未成年人心理门诊

  据了解,早在今年6月份,中山市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分别挂牌成立了中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的工作网络。

  冯冬梅介绍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挂牌成立后,对于青少年来说,指导性更加了,家长也更加主动、全面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把孩子带过来做心理辅导的家长有所增加,“以前不少家长都不知道该带孩子往哪里看心理疾病,很多时候也有所避忌”。

  据中山人民医院对本院的统计,从在册患者27981人按职业类别来看,最多的是无业人群,占了23.56%,其次是学生,占20 .41%。而据中山市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的统计,就诊的患者当中,青少年这个群体也在两成左右。

  探因

  门诊量大增与人们认识提高有关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著名心理医生甘露春向记者解释,心理疾病和精神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只是叫法不一样,其实功能是差不多的,在欧美国家,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叫法。但在亚洲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对“精神病”这个词比较敏感,“心理疾病”更容易接纳。在国内,通常来说,精神病一般是不会主动就医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而心理疾病则指病情相对比较轻,会感觉到痛苦,自己会主动就医。两者的轻重程度不同。

  心理门诊量的上升,跟人们的压力大有关系,包括经济、生活、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与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提高有很大关系。睡不着觉、整天胡思乱想、情绪不稳定等,在以前看来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更不会意识到是一种疾病。但随着各方面的宣传增多了,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也提高了,遇到问题会主动求医了。

  中山没有全市心理热线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山目前还没有全市范围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只是第三人民医院才有一个手机号码作为心理热线电话。“这是我们医院自己的心理热线,还不想完全公开这个号码”,第三人民医院医务科相关负责人蒋科长坦言,目前,单靠医院的力量,是承担不起全市的心理热线工作的。目前该医院的热线电话,由专业心理医生接听,共有10个医生轮流值班,实行24小时接听,每个医生每月要值班三天。据介绍,目前该热线打进来的电话并不多。

  “现在知道这个电话的人不多,我们也不想完全公开”,蒋科长坦言,如果电话完全向社会公开了,估计没能力应付。医生本身就很忙,下班后还要接听电话,怕应付不过来。目前光是一个医院的资源,没法满足全市的需求。

  “如果遇到有患者给我们打电话,说自己要自杀,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蒋科长说,如果要做好全市的心理热线电话,必需从政府层面来协调解决。不仅仅是简单一个电话,而应该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如120和110,还有消防等部门。“电话还应该要有录音功能,联动的部门都能听到,要不,我们是负不起这个责任的”。

  卫生局:考虑建全市心理卫生中心

  中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科相关负责人叶科长坦言,目前中山几个三甲医院都开设有心理门诊,但社会的需求还未能完全满足。目前心理医生比较紧缺,如果还要建全市的心理热线,明显是资源不足的。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有足够的资源才会逐步满足,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至于全市的心理热线电话,叶科长表示目前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会考虑把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热线电话整合在一起,承载全市的功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何与各部门进行联动,大家还在摸索”。叶科长还透露,中山还会考虑建设一个全市范围内的心理卫生中心,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落实当中。

  青少年心理问题

  双向情感障碍病例年年递增

  据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感觉到读书压力大,担心考试考不好,与同学合不来等。尤其以单亲家庭、家庭破裂和家庭生活不和谐的比较突出。冯冬梅说,在青少年患者当中,青少年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例每年都在递增,从门诊的患者来看,十个人当中就有两三个是这种类型。“所谓的双向,就是指两个极端,情绪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波动比较大”。有的案例表现是,学生天天在家玩就什么事也没有,心情很好,但一提到要去上学,就用刀子划自己的手腕。根据诊断结果,有时候会用药物辅助治疗,但有些家长不接受药物,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个案分析]

  不满被关电脑 自锁房内一周

  有一个上初三的学生小山(化名),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已经离异,目前是母亲一个人带他。到初三了,小山感觉到学习压力很大,干脆放弃了,整天都喜欢玩电脑,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他母亲很生气,多次教育他,小山也听不进去。后来,小山的母亲急了,在他玩电脑游戏时,直接把电脑电源拔掉了。

  母亲的这一下,可把小山也惹火了,他把母亲推到门外,自己把门关上,任母亲怎么叫,他都不肯开门。而且,小山这么一关就是一个星期,期间都没给母亲开过一次门。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主任李真分析: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一直积累的结果,遇到一个爆发点,就把以前积累的矛盾都迸发出来了。他母亲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不应该跟他发生直接的冲突,而是要多跟孩子沟通,从学校了解情况,有必要时及时看心理医生。

  数据分析

  独生子女多 学习压力大 易患焦虑症

  嘉宾: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科副主任冯冬梅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医生甘露春

  这些数据应该只能作一个参考。

  23 .56%的“无业”群体: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是长年没有职业的,而有些患者原来是有职业的,或者读书的,但患有心理疾病后,可能是拖了比较长时间,没法去工作和学习,去就诊时就填了“无业”。患有心理疾病,对个人来说,社会功能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即使是肢体健全,也工作不了。

  20%左右的学生:在一个城市来说,这个比例是正常的。目前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基本都面临着学习压力大的现状,升上高一级学校后,感觉到自己能力下降,跟不上了。尤其是那些换学校、班级的学生比较突出。而对于一些外来工子弟,父母在中山打工,从外地转学到中山后,学习环境及生活习惯都完全变得陌生了,难免会产生心理焦虑和恐惧感。

  公务员占2 .37%:这样的数据也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即使是真正的公务员,他们过来就诊,未必会写上自己的真实职业。当然,公务员这个群体,一定也有不少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此前国家也发文表示要重视干部心理健康。在这个群体里,忧郁、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都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忧郁,破坏性比较大。这种职业本身带来一些压力,如业务繁忙,工作量大等,因而要求也比较高。

  工人占18 .03%:多数是指工厂里上班的,毕竟这个群体收入不高,而物价不断上涨,生活成本高,自然导致生活指数不高。经常为柴米油盐而操心,焦虑及不安的情绪就容易产生。

  个体户占7 .97%:说得好听点,都是自己做老板,但生意场如战场,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生意不如意或者失败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债务和家庭问题等。

  退休人员占4 .08%:表面看起来,这部分群体是可以安度晚年的,应该是最快乐不过了。但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退休后不工作了,突然有一种失落感,而子女未必与自己住一起,会产生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