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慢阻肺患者
一口气走400米
50多岁的福叔已经是20多年的慢阻肺老患者,人到中年已因肺功能重度减退而周身病慢阻病、慢性II型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他常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咳嗽不断,甚至连自己穿一件衣服都很困难。在慢阻肺活动耐力的六分钟步行试验中,福叔拼了命也才走了个300米,而正常人一般能走个450米。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医生为他实施了支气管活瓣置入肺减容术,两个镍钛记忆合金组成的支架随着其自然呼吸而开关,使得他严重肺气肿部位的死腔通气。
“好久没有这样顺畅地呼吸了!”福叔出院时,六分钟步行试验他一口气走了400米。
传统外科肺减容术
死亡率高达25%
慢阻肺,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被医学界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有关,并且全球患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慢阻肺将仅次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成为世界第五位致残、第三位致死的疾病。在我国,它的死亡率居于死因第四位。
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会长陈正贤介绍,治疗慢阻肺主要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肺通气并抑制炎症等并发症,但要长期服药,总体花费大。氧疗则是通过在家里长时间低流量吸氧,一定范围解决患者慢阻肺呼吸衰竭的低氧血症,改变生活质量,但随着阻塞越来越严重,病情不断发展,氧疗作用将逐步降低。
1975年,美国有人提出了外科肺减容术,开胸切除过度膨胀、无功能的肺组织,使余下的健康肺组织膨胀,增加通气量。但是,这种手术风险大、出血多,据统计死亡率高达25%。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效果减退很快,大约3~5年就会回复至术前水平。“传统外科肺减容术现在已经逐渐停用了。”陈正贤介绍。
植入活瓣仅适合重度患者
陈正贤介绍,此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临床应用1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欧洲31家医学研究中心的结论称,对于重度慢阻肺的此项微创治疗,可改善病人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不过陈正贤提醒,并不是所有的慢阻肺患者均适宜进行支气管肺减容术,只有肺功能重度减退患者才能考虑对其不存在旁路通气的靶肺叶进行支气管镜肺减容术。“仅适用于肺功能低于正常人30%的重度患者、肺功能25%以下的极重度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