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再降 百姓为何仍觉看病贵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仲崇山 龚 倩 邵生余  发布时间:2013-01-09  查看次数:394

    国家发改委昨发通知称,今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

  据介绍,本批次调价的化学药品,与2011至今已分4批调整的抗生素、循环、神经、激素、消化、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等8类药品,属于同一轮次调价品种,大部分是临床常用药品。统计表明,近10年来国家发改委对药品实施强行降价至少已有20次,但绝大多数患者仍然没有释除“看病贵”的感觉。

  昨天下午,记者专门到南京几家大医院实地采访。在某家三甲医院的门诊部,医生给鼻窦炎患者王媛媛开了4种药,总共花费200多元钱。“本以为是平常小病,谁知花了这么多钱,这还是让医生给开的便宜药。现在,到医院两三百元只是起步价。”她指着处方对记者说,蒲地蓝消炎片最贵,4盒近80元。

  在另一家医院,李女士带着儿子来医院看皮肤过敏。医生看了半天找不出病因,就开了一瓶自制药,手指长的一小瓶,要价50元。“上次儿子感染脚气,医生开的也是这个药,号称‘包治百病’,其实就是消炎药膏。”

  事实上,不少医院、药厂对降低药价采取的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降价药品要么“见光死”,药厂换个“马甲”以更高价格出现;要么从此在医生处方上消失,下转A7版

  上接A1版降价药品成了“空心汤团”。比如用阿斯匹林治感冒,物美价廉,美国的使用率高达82%,而我国不足54%。

  药价高,显然是“看病贵”一大推手。如今患者就医挂号与诊疗费有限,目前南京各医院的普通号都在10元以下,最高的专家号也只有100元(不包括国家级名老中医和民营医院),一般住院费100元/天左右。比较能体现医生技术含量的手术费也不贵,一台心脏大手术不过2000多元,但需要七八个医护人员配合、忙乎半天。有鉴于此,省卫生厅规定三级医院药占比不得超过47%,即医院100元的收入中药品不得超过47元钱。而世界平均水平药费没有超过20%的,美国只占12%。

  但药价高低与看病贵贱又非简单对应关系。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陈家应接受采访时说,“药品在全部医疗中只是一部分,这部分降价了,未必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

  “看病贵原因很复杂。”南京中大医院院长刘乃丰解释说,首先,我国可代替的药品很多,一个同类药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如果某种药品价格降得太多,很快就会有未降价的同类药品来替代。其次是过度医疗现象的存在,比如普通感冒,未必个个都要查血、查心电图。另外,百姓对降药价“没感觉”还有技术原因。其实药价降幅每次都不太大,一般在20%以内,属于“小步前进”。比如,100元的药经医保报销80%后自付20元,现在降为80元,医保报销后自付16元,病人实际只少付4元钱,这让患者觉得是“毛毛雨”。

  但每次药品降价,对医院尤其是大医院来说,都“损失惨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三级大医院院长说,每年的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5%-8%,90%以上都得医院自己去挣。医院每100元的收入中,药品约占50元。药品降价,就等于医院减少收入。“医院的开支是刚性的,包括人员开支、设备运转维护、建筑物维护折旧等。”陈家应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医院降低药价后的补偿机制,医院要维持正常运作,除了以药养医、收取医疗服务费来消化成本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医疗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要让公共产品归回“公共”,陈家应提出两条建议:增加政府投入分担医院成本;切实提高百姓医疗保障水平,由社会承担大部分医疗支出。“惟其如此,看病贵的顽疾才有望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