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应急救援五年之变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倪志刚  发布时间:2013-05-10  查看次数:938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的5年间,四川的应急救援有了哪些变化?积累了哪些经验?在芦山地震中有了哪些应用?

  5月8日,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结合芦山地震介绍了四川地震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主要工作和五年来的变化。

  应急预案遇到地震,地方自行启动预案

  “去年(四川)省政府修改了地震应急预案,新的预案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每个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

  江小林说,《预案》规定,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后,地震局负责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汇集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管理地震损失评估与灾害调查工作。

  江小林说,修改后的预案有这么几个亮点。

  启动紧急救援震级的调整。以前规定5级以下不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现在规定4级以上就启动相应的预案。

  自行启动原则地震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政府、相关机构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事件。

  此外,《预案》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等多个方面更加明晰,比如交通保障、治安保障、通信保障等多个方面。

  江小林说,这次芦山地震中一些决策非常好,比如宝兴被隔绝后,通过直升机空投海事卫星,让当地与外界有了联系。

  在组织协调方面,增加了军地协调联动。“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向四川省政府请求成都军区触动直升机救援,比如运输物资、察看灾情,”江小林说,“以前的预案只强调救援,而现在的预案则是从抢险救援到灾民安置、科学重建等多个方面,规划得更为长远。”

  《预案》中对地震谣传的应对、涉外事务等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技术系统震后20分钟,预估死亡100余人

  “芦山地震后20分钟,我们快速发布了灾害评估,当时预估的死亡人数是100多人,受伤1000多人。”

  这个评估得力于该局建设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这套系统主要包括地震应急指挥场所、地震灾情上报系统、地震应急应用软件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应急系统硬件及通信平台、地震应急现场技术系统等。系统把灾害模型建立好,在4级地震发生后就会自己启动。

  据悉,这套系统建好不久后即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当时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预估严重不足,“这也很正常,以前没遇到这么大的地震。要逼近准确,有赖于基础数据和模型。”

  汶川地震后,系统进行了升级和完善,现在在灾情获取、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出图、辅助决策资料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

  救援力量组建了多支专业救援队伍

  在地震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地震局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培训。

  他介绍说,他们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救援队伍,一是四川省2002年依托消防部门成立的地震灾害救援队,二是2011年5月四川武警工化应急救援中队整体转制为四川省应急救援队(全国统一安排,其他省也已相继成立)。

  军区、消防、安监(矿山救援队)等多个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此外,武警四川森林总队去年总体任务转制为应急救援队伍。

  这些都是省级的应急救援队伍,各地市都有依托不同力量组建的队伍。

  地震部门跟这些救援队伍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建立沟通机制,地震相关信息跟他们联网共享。另一方面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包括传授地震知识、仪器操作技能等。在救援实战中,地震部门会派出结构专家指导救援队伍,比如倒坍的建筑从哪里下手,哪些柱子能搬动哪些不能搬动等。

  日常演练地震前两天的训练是早就安排好的

  “确实是巧合。”

  江小林笑着主动提起了芦山地震后流传甚广的一个传闻:地震前两天,四川消防部门在乐山举行了一次以7级地震救援为目标的演练,因此很多人认为其中有内幕,是地震部门知道要发生7级地震,但是不敢宣布,只能悄悄地举行应急训练。

  “其实不是在乐山,而是在眉山的仁寿县。”江小林说,他当时也参加了这次演练,周五演练结束他回到成都,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地震,震级也正好是7级。

  演练的地方,后来成为灾区之一,这些参加演练的队伍,也迅速进入灾区开展实战救援。

  江小林说,这是本来就安排好了的年度训练,“说我们早就知道要发生7级地震,这是根本没有的事。”

  据江小林介绍,地震演练很常见,并且不局限于专业救援队伍,包括大型企业、商场,尤其是学校都会经常演练,四川省教育厅还特别发了一个文,要求学校必须有安全训练的课程。“我们的演练是常态化、多层次的。”他说,四川省一年的日常演练会有1000多次。

  记者此前在宝兴县城采访时,当地居民称汶川地震后都有地震应急训练,包括疏散、安置、救援方面都有。

  避难场馆“避难馆”少,与日本有差距

  记者在芦山地震灾区发现,学校、体育馆、医院、广场大多成为灾民安置场所。

  据江小林介绍,地震局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推动避难场所的建设,这一工作进展比较大,此次芦山地震后灾民大多安置在体育馆、学校等场所。

  不过他坦承,跟日本相比还是有差距,现在“避难场”多,但是“避难馆”少,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他说避难场是开放式的,安置灾民就必须扎帐篷,生活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寒冷、下雨的时候。而如果有场馆,则可以避免这些麻烦。

  “今后要推动避难场馆的建设,比如学校、医院的建设防震级别提高一档,让它们在地震后成为"避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