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8日海南万宁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曝光以后,各地接连爆出校园性侵案,据统计,20天内全国至少发生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频繁上演的校园“性侵案让全社会震惊。性侵案背后,暴露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家长和学校在”儿童的性教育“这张考卷上,成绩显然是不能及格的。六一儿童节之际,走访昆明的小学,大部分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表示老师从未上过与此相关的课程,老师们的态度是”害怕讲得不对或方式不恰当,反而有负面作用,不如不讲“。
家长的回避、错误教育方式,学校性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孩子们在性问题上的不健全,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儿童节里,除了鲜花、礼物和祝福,我们也许该告诉孩子们另一些事情……
孩子,
你不是捡来的
胡萍,被誉为“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任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科医师,之后在卫校当老师。她的人生轨迹,本该沿着从医的路线延续下去,然而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她放弃了曾经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执著于研究中国的儿童性教育问题。
在胡萍当老师期间,班上一名17岁的护士专业女生,尽管曾经学过妇产专业,在意外怀孕后却偷偷到小诊所做人流手术,最终因大出血在手术台上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什么她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向父母或老师求助?”胡萍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学妇产专业的女生竟然在面对“性”的问题上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是学校在性教育上的缺失,如果学校的性教育能做到位,也许就能挽留一个花季女孩的生命。
从那以后,胡萍离开了卫校,到儿子就读的成都某小学当校医。
我从哪里来?
2001年,胡萍在当校医期间发现,学生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很是发愁,当孩子总是不停地向自己打听跟“性”有关的知识时,家长们要么尴尬无语,要么草草应付。
其实,身为母亲的胡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儿子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你是爸爸身体里的一粒种子和妈妈身体里的一粒种子碰到一起,然后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爸爸的种子是怎么到妈妈身体里的呢?”
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像是给了胡萍当头一棒。她不知如何回答。思量片刻,胡萍微笑回答:“爸爸的生殖器官和妈妈的生殖器官碰一下,两粒种子就结合在一起了。”儿子释然。
因为这次经历,曾任儿科医生和老师的胡萍跟校方表达了希望给小学高年级孩子开设性教育课程的想法。提议一出,一片哗然。几名校领导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极力反对。幸好,这一提议得到了校长的支持,于是2001年,胡萍第一次开办了儿童性教育课堂。
然而,第一堂课,胡萍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孩子们心中太多关于“性”的问题一下子爆发了出来,胡萍有些应接不暇。甚至下课后,依然有孩子围着她提问,不让她离开……原来这些孩子们早就对“性”感到困惑,只是迟迟没人解答。
在讲述性教育知识前,胡萍让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我从哪里来”。天真的孩子们用水彩笔画出了心中的答案:“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我是从荷叶上飘过来的”、“我是从地里挖出来的”、“我是火山喷出来的”……
“这是对孩子的误导,也是对生命的漠视。”胡萍说,家长是否重视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是性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等他们知道就晚了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提问,总是不知所措,会随便编一个理由应付,或者以“等你以后长大就知道了”之类的话来回答。
“但是孩子等不到长大,他(她)就会去探索了。”胡萍说,如今的电视、网络等媒体这么发达,孩子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男女亲密的画面,一旦不能从自己信任的父母口中得到回答,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偷偷地了解。如此,他们难免接触到和性有关的一些负面信息,埋下不正确性观念的种子。
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这样的场景:父母在电视上看到有男女亲密的镜头,立马换台或者蒙住孩子的眼睛。胡萍称,父母这样做反而会唤醒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同时,父母只有简单的阻止,却没有正面的引导,反而让孩子建立起对性的羞耻感。以后,孩子一旦有了性的冲动,就会自以为是羞耻的,影响性心理的建构。
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对“性”好奇,不要大惊小怪,应该更加关注孩子,并主动跟孩子讨论,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对这类事情好奇,了解孩子想从对“性”的探索里得到什么信息。
“应该积极引导,通过交流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例如,一起去书店买一些适宜儿童的性教育书籍教孩子看,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了解这些并不是下流的事情,不能回避,更不能撒谎、甚至打骂孩子,认为孩子变坏了。”胡萍建议,家长不要靠自己的经验断定“孩子太小”,从而回避这些问题。很多家长以为,这个事孩子到一定年龄就自然而然明白了,但是现实是,很多孩子在没有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时,遭受侵害却全然不知。
性教育“昙花一现”
自从2001年胡萍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这些争议并非来自学生和家长,而是同校的老师。
有一次,几个男生将学校洗手池旁的肥皂捏成了长条形状,看上去很像男性的生殖器。同校老师发现后,将这一情况告诉校长,称“学生学坏了”。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尽管不被理解,但胡萍依然坚持要将儿童性教育课程进行下去。然而,坚持了4年后,在争议声中,校长也两难了,让胡萍作出选择:要么放弃儿童性教育课,本本分分当校医,要么离开学校。
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却在非议声中面临抉择。2005年,胡萍放弃了学校的优厚待遇,至今依旧执著于儿童性教育的研究。
据了解,国内很多学校曾开设过性教育课程,但都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也因为家长的不理解。
对此,胡萍认为,每个年龄段接受的性教育是不一样的。学校在开设性教育课程时应该先给家长解惑,让家长明白性教育课的目的,因为家长有权决定自己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儿童性教育课的屡屡夭折,跟国内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胡萍介绍,国内自古至今没有出现过记录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的资料,缺失了理解、尊重、敬畏和一个人对性认识的发展规律,所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了解这方面内容是不健康的。“一定要尊重孩子,而且性教育应该在小学就列入考核的一项内容。”胡萍说。
生理卫生≠性教育
在胡萍接触过的学生里,曾有几个11岁的男孩一下课就围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一起手淫,老师制止后曾跟家长讨论孩子早熟的问题。
一群11岁的男孩如果性心理是正常的,不会上完洗手间不穿裤子,在公共场合露出自己的生殖器官。“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认为孩子有一些和性有关的行为就是早熟,其实恰恰相反,是晚熟,造成晚熟的原因是早期的性教育没做好。”胡萍说,这些男孩的性心理依然停留在4岁孩子的程度。
在我国校园里,性教育和生理卫生课被视为同一门课程,其实不然。生理卫生知识是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性心理、性道德和价值观等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用女孩子来月经举例,如果仅是生理卫生的话,老师就讲月经是怎么一回事就完了,性教育则要从生理卫生提升到怎样自我保护,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责任。”胡萍说,这是生理到心理再到人格的延展。
胡萍认为,性教育并非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开始为最佳年龄阶段,在伴随孩子长大的同时,会接受一些负面的性信息,如果在青春期才上课,这些负面的性信息已经先入为主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了,较难清理。如果在孩子还在8岁时就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和引导,之后再接受这些负面信息,他们就可以自觉进行抵御了。
46%
“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在遭受性侵害后往往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胡萍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100名6到7岁的孩子在白纸上画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用红颜色的笔把他们认为不能让别人摸和看的部位标记出来。结果,46%的孩子把红色的标记涂在了眼睛、鼻子、手和脚上。这些孩子显然不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是隐私的,是不能让别人随意摸和看的。
85%
曾经在预防性伤害的课堂上,胡萍让孩子画出可能对自己进行性伤害的人的模样,孩子们画出了一个个戴着墨镜、抽着烟的坏人。“但是调查发现,会对孩子实施性侵害的85%是孩子信任、熟悉的人,如邻居、爸妈的朋友、学校的老师,甚至是孩子喜欢的明星。”胡萍说。
探讨
孩子遭遇性侵后
父母要把握九大原则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和法律里,对于性侵受害者,大家更在意女童,忽略了男童。法律有一个空缺,鸡奸男童,在法律上按猥亵罪论处。”这类被性侵的男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治疗,长大之后可能成为同性恋者,或者成为性侵的实施者,或者自卑而抑郁终身。据了解,在西方有专业从事治疗被性侵儿童心理的人员,这样的心理治疗短的一两年,长的十年。但目前我国很难找到一个专业的性侵害心理治疗机构,性侵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是终身的。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被性侵害事件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害孩子,防止孩子遭遇第二次伤害。
1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第一时间带孩子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2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吓到孩子,使得他们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而父母也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要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如果父母多次询问,孩子会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父母应该在第一次询问时尽量详细了解细节。
3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伤害的人。将罪犯绳之以法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需要父母收集充分的证据。但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父母要警告侵害者远离孩子。如果侵害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并伤害孩子,或与学校协商离开这个班级。总之,远离性侵害者才能够保护好孩子。
4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父母可以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但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他机构、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创伤情景中,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伤害。大范围的媒体报道会使孩子被同伴孤立或嘲弄,或将此事作为攻击孩子的材料。
5做好安慰工作
对于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的孩子,身体完整和身体形象受到破坏,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人了,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所以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他。父母在应对此事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泄情绪和议论此事的处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显得紧张不安,这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做错了。
6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她)造成的错误。父母不可以责备孩子没有保护好自己,不可以以打骂受害孩子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愤怒,不可以带着孩子上门讨说法,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因此事而丢脸,这会让孩子感到失去最后的保护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7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关心孩子
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出现的心理创伤行为: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无心做作业等……老师要给予受害孩子更多的宽容和关爱,耐心等待并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父母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孩子。
8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
父母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来帮助孩子,及时与心理医生交流孩子的状况,配合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康复。
9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再次侵害
在受害孩子转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进行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同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对孩子的性侵害,例如经常与孩子谈心、与老师交流等。
延伸阅读
德国:性教育“太过详尽”
德国的性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学校会给5岁及以上的孩子发放性教育图画书籍。虽然德国人对性的态度比较开放,但是今年4月《我从哪里来》一书中的插图还是让部分父母产生了担忧。这本一年级学生的图画书中有一系列展示夫妻在性生活方面的图片,图画详尽演示如何戴避孕套,如何达到性高潮以及各种性交阶段等。家长们认为这些插图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过详尽”了。
美国:性教育涵盖面广
在美国,性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综合型性教育和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的重点是教育青年,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性活动和健康作出明智的决定,包括节欲、避孕、恋爱关系、性倾向和预防疾病。禁欲型性教育强调在结婚之前禁止性活动。大多数7年级到12年级的性教育课程涵盖青春期生理、艾滋病、性病、少女怀孕的影响等。旧金山加州大学的专家甚至鼓励性教育家将包括口交等问题也纳入性教育课程。
日本:性教育非常发达
据卫生部门最新研究,近90%的东京年轻情侣对学校和其他途径受到的性教育不满意。平均每年有1万名女童在10多岁的时候堕胎,大约40%的日本高年级学生有过性行为。衣原体感染和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在学生之间大幅上升。为了解决性病和堕胎的人数在青少年中不断增加,日本性协会开始采取措施,派训练有素的医生采用录像带和教科书在内的性教育材料,担任初中和高中学校的性教育导师。
目前,日本已是亚洲性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性教育更是中小学的一门普通学科。在日本的各个便利店里,一角的架子上摆放着各种成人色情杂志,供人购买和翻阅。街边可见成人影碟店,还有合法的红灯区,性在这个国家是很容易获取的信息,无论你是成人还是未成年人。
英国:超过1/3学校无性教育
英国教育标准局提出警告: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适龄的性关系教育,这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性行为,容易让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性剥削。学校方面表示:太多的教师在教授敏感和有争议的问题上缺乏专业知识,很少有老师在讨论性和家庭暴力等棘手方面有专长。据报道,儿童热线辅导员每月都能接到50个青少年因色情网站心烦而拨打的咨询电话。
芬兰:6岁开始性教育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性教育就进入了芬兰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图书。性教育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帮助。芬兰有本性教育书——《我们的身体》,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
荷兰的孩子在6岁进小学时就开始性知识教育,与学其他课程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做研究报告。在芬兰,15岁的学生能够收到一个装有一枚避孕套的性知识信息包。
本报记者 王学勇 综合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