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说 | 王纯:如何理解疫情下的各种情绪与自我调节?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23  查看次数:48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局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针对疫情状况下如何做好心理防护与情绪调节,28日,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了防疫心理健康指导主题系列课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王纯就如何理解疫情下各种情绪与情绪自我调节为题,作为系列课程的首位授课专家进行网络直播,并就观众关心的心理调适相关问题作解答。

 

 

专家简介:王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辩证行为治疗学组组长。

 

                             一、情绪的由来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你会去看昨天确诊了多少?昨天出院了多少……当你看到这些数字的评价、反应、心理感受,这就是情绪。

 

情绪其实跟你的期待或者你的需求是否被满足有关,共分两类。一类是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愤怒、悲伤和恐惧等。另一类是复杂情绪或复合情绪,是基本情绪衍生来如茫然、无奈,在一些特殊的应激的状况下,可能出现的麻木、绝望等。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情绪是不同的。

 


 

如果满足了你的需求,你的期待,那可能就会是积极的情绪,比如说很开心很高兴,如果跟你想的不一样,或者有一些有一些困难,有些挫折有一些丧失,你就会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等等一些负性的情绪。

 

比如之前有不少人说,在家休息的时候,刷手机看到非常多的信息,总是有感动、有生气,有喜忧参半,这就是复合情绪。在一些特殊的应激的状况下,还可能出现特殊情绪等。脑科医院接诊到很多心理咨询的人,有人说我真后悔把我父母接到武汉来过春节,还有一些医务人员他会觉得我为什么不能够救治到每一个伤者,他会觉得有自责、有内疚……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情绪是不同的。

 

                               二、正确理解情绪

 

    面对疫情,担心焦虑是人之常情。要正确的理解情绪。

 

轻度的焦虑其实是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我们重视并理性找到处理方法。过度的、有影响的情绪才需要调节。

 

比如有人洗手太多的会洗半小时,通过洗手缓解自己的焦虑,觉得这样才会更加的干净。也给他的生活带来困难,他看到家人只洗了一分钟,就会觉得这样不行,你会传染我,出现了一些人际的矛盾……

 

关于过度情绪的判断,推荐利用比较法评判。可以跟曾经的自己比较,你原来是不是那么容易焦虑的人,你原来是不是那么容易生气的人;还可以跟其他人比较,你周围的人有那么紧张吗?有那么愤怒吗?有没有那么的绝望?甚至比较是否有出现身体的症状,比如说会呼吸加速会心慌,会睡不着觉……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过度情绪,做好相应的反思和调节。

 

                         三、如何调节情绪

 

情绪来自于对事件的评价,并且可以后续产生相应的行为。一个完整的行为链由开始的事件——对事件的评价——引发的情绪——后续的行为和后果4部分组成。对事件的评价是情绪发生的关键点之一。

 

   要选择有价值、积极和正能量的评价,对事态的发展会更有利。比如说如果我的亲人在隔离的病房,宁可相信他得到了更好的医疗,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才能让我更好的面对相关事情的处理。如果是相反,抱有怀疑和担心,其实对亲人的病情并没有帮助,还可能影响自己的心情、甚至产生不好的行为,把事情变得更糟。如何判断一个评价是积极的?

 

有两个标准:1)这个评价是客观的;2)这个想法是有帮助的。

 

在紧张、焦虑、恐惧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情绪和行为调节的方法做自我调整。

 

一、尝试进行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身体放松、催眠放松、冥想放松和正念等来让自己的情绪平静和放松下来。

 

二、注意力转移法。当我们信息过载,你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会生气,有时候还会很悲愤、很抑郁,这时最好可以去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不要让自己总是沉浸在这样的事情当中。

比如说我们现在全国上下都非常关注疫情,这非常有帮助有好处。但当我们信息过载,你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会生气,有时候还会很悲愤、很抑郁,这时最好可以去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不要让自己总是沉浸在这样的事情当中。

 

三、交流法。通过交流分担你的压力。也许你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别人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了你的想法,让你发现原来我那样想,其实有点过虑了等等,所以交流它有很多的好处,即使你想的是对的,别人的分担也可以让你感到有所安慰。

 

四、反向行为法。如果你改变不了你的情绪,你又不想让事实发展的很糟糕,可以做相反的行为。如果你的情绪是愤怒,情绪驱使的行为是攻击,那么你这个时候要主动的离开那些可能刺激你攻击的场景,去另外一个地方去缓和一下,这叫做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对情绪的本身的调节帮助不大,但是它可以使我们不会使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带来新的问题。

 

五、自我抚慰法。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我抚慰。安排自己读书,读读名著、名句、欣赏音乐等,做做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会让您在这个阶段有意外的收获,甚至获得心灵的成长。

 

总之,我们的情绪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的态度,情绪都是有功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被改变,严重的、有影响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自我调节。要经常追寻自己的智慧心,更多问题应对,用理性的态度,针对情绪做一些相应的放松的技巧,做有意义的、积极的、有正能量的行为。总之我们的态度是不恐慌、不轻视,我们要化情绪为动力,做情绪的主人,希望大家都能够塑造更好的自己。

 


 

                        四、特殊人群心理调适

 

对于医务人员和其他一线人员,短期来说需要特别注意减少情绪的唤醒,使我们高度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当中,但是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下,应激因子的更多的释放会增加猝死的风险,会增加心血管或者是心身疾病的风险。最好的情绪调节就是做足休息,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抚慰的方法,可能就是睡觉,可能去看一个综艺节目或者是读本书,可能是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喝一下喜欢喝的饮料等等,找一些简单可行的方式。

 

当出现一些特别的信号,如你为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而自责,要及时做心理危机干预,如拨打心理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这是需要去做心理热线的危机干预的,更多的自责会有对自己的杀伤力,或者是变得易怒、发脾气,没有耐心,你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调节的时候,也需要寻求心理热线的帮助。

 

对于有重度情绪问题或已确诊有心理疾病的人们,要及时就医或通过心理热线电话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她指出,现在的疫情状况是一个巨大的应激源,可能会使原来问题加重或者出现新的问题,要首先理解接纳你的状态,不要太慌乱。

 

本次防疫心理健康指导主题系列课程共邀请全国25位精神医学专家,从202028日至29日,每天1-2场,每场直播1.5-2小时左右。课程在央视频”APP播出,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链接:https://m.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s000032555h&ptag=4_1.1.1.20239_copy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8nNoyMgtKTJwhsX2wggC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