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江苏首批援武汉心理援助医疗队出征。31名成员中,有30位“心灵捕手”来自江苏省内10个设区市医院的精神学科或心理学科。“现阶段对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等人群进行心理解压,为他们提供精神卫生的服务,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首席专家、执行副院长陈家应教授近日接受了《江苏经济报》记者专访,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陈家应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副院长
健康江苏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国家卫健委向全国征求心理医疗援助,您对此怎么看?现阶段,疫情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陈家应教授:
江苏在心理康复医疗方面的发展如何?
陈家应教授:
江苏一直都高度重视医学心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服务的提供,不仅在全省很多综合院校设置了心理学专业,还开展了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为专业的医学心理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此外,在各大医院层面,除了相关精神病院设有心理门诊,绝大多数三级综合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也设置了心理咨询通道,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医学心理服务。
一线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心理解压会对他们有怎样的帮助?
陈家应教授:
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即使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也是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服务中,医务人员既要与死神赛跑救治患者,还要面临长期处于易感染环境的高风险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双重压力下,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不容忽视,而这样的心理解压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
据了解,心理援助医疗队除了对前线医务人员进行心理解压,也会对参加抗疫的一线工作人员、新冠肺炎病患及疑似病人和当地普通市民进行心理疏导,这些人群需要怎样的心理疏导?与对医务人员的心理解压有哪些差别?
陈家应教授:
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救治服务效果。因此,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主要以缓解心理压力,指导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调节,提高职业自信等为侧重点,要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休息,从而迅速恢复状态。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病人还有当地普通市民,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比如,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如果心理负担过重,有可能会导致精神倦怠、应激反应过度以及工作效率骤降等多种不良症状的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病人的心理创伤则更多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劫后余生的庆幸,这两者之间的情绪波动亟需平复。而一般民众,除了要应对疾病的恐惧压力外,更危险的可能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完全消除危机时候的过度放纵,这可能会增加疫情“复燃”的风险。
因此,针对这些人群的心理疏导要根据不同对象的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既要消除他们对疫情的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预防过于放松警惕、放纵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此外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来提高民众的应急素养和健康素养。
(通讯员 朱 亚 江苏经济报记者 刘 菁)
来源: 健康江苏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elrpEXZVWUYtYDb-0pQ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