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立明、汪华、沈洪兵等16位专家学者联名建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
建议全文如下:
关于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的建议世界各国都有用纪念日的方法来标示一个民族或全人类的重大事件,以唤起公众的意识和广泛持久的支持,如教师节和艾滋病日。
2019年在中国武汉开始的这场世纪疫情揭出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代医学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短板。此刻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不仅是纪念这次抗疫战争,更是进一步唤起全民公共卫生理念、提高公共卫生安全认知的最好时机,也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倡导更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形式。理由如下:
一、2019年底,中国爆发了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现代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扑灭疫情,国家迅速响应果断决策,于2020年1月23日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武汉封城”的雷霆行动。对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采取这一措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这一行动不仅迅速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也大大降低了病例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险,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体现了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健康的责任和担当。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记下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世纪疫情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迹。
二、十分巧合的是,在18年前武汉“封城”的同一天(即2002年1月23日),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成立。这是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树起了中国公共卫生的旗帜,彰显了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从传染病防御到全面健康促进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
三、三、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公共卫生的发展不是一时的目标,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着眼点。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曾是世界公共卫生舞台上一面鲜亮的旗帜,今天的中国公共卫生发展急需体系的完善或重构,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文化的基础和社会的支撑。把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可以再次唤起民众的健康意识,让公共卫生理念融入社会文化,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国家公共卫生日”的设立也将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体现中国政府对公众健康庄严承诺的重要举措,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独特贡献。
四、为此,我们郑重建议将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英文: National Public Health Day)
联名提议人:
李立明:北京大学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疾控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党委书记
姜庆五: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原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顾问
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
梁晓峰: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
杨维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
冯子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
汪华: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会长、江苏省卫计委原副主任、江苏省疾控中心原主任
吴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原主任、上海市疾控中心原主任、上海市卫健委原副主任
邓瑛:北京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市疾控中心原主任
任军: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
毕振强: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
唐金陵: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
陈峰: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郝元涛: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董小平: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
詹思延:北京大学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原文来源:江苏疾控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gQgUKjUyvB3yXkCvMjK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