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较为庞大,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 35.2%,50 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如何合理食养,改善血糖?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
其中原则与建议如下:
食物多样:平衡膳食基础上,以控制血糖为目标
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
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 500 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 15%~20%、碳水化合物 45%~60%、脂肪 20%~35%。
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应保持在 18.5~23.9 kg/m2之间。65 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
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 1~2 kg的速度,3~6 个月减少体重 5%~10%。
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
建议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 GI 食物,应占主食的 1/3 以上。
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 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表1 各类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分类表(GI:血糖生成指数)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 5 天,每次 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 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
如无禁忌,最好一周 2 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
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g 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
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 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可以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
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 GI 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应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
来源: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 (2023 年版)
来源:慢性病防控与健康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munpDMu4Y2KORI5ilF3Z5A